蛤蜊池换水,从蛤蜊入池第3天开始,前期每日一次,换水量以10%为宜,中后期,以20%左右为宜。 换水不仅可以防止水质老化,维持水温相对稳定,而且可以形成水流,促进采苗袋内的水体交换。 根据天气情况,在雨天,应尽量提高池塘水位,降低
沙滩选定后,在适养的沙滩外围插上围网、以防止蛤蜊迁移和敌害侵入。拦网要高出沙滩1.5米左右、埋入沙层0.5米以上。 海区潮流稍大的养殖区,最好布置两级围网。蛤蜊苗种以每亩投放规格为120-200颗/500克的蛤蜊小苗200-2
①加强蛤蜊下海前的锻炼,幼苗出池前尽量使池水水温、相对密度接近自然海水的条件,并适当振动苗帘,增加稚贝的附着能力。 ②加强活水培养,附苗后改用流水培育,搅动海水促进足丝的分泌,增强蛤蜊附着力。 ③加大投饵量,促进蛤
①水温水质监测 做好水温水质监测工作,每天早(6:00)和中午(14:00)测量水温,并且观察水色。日常以蓄水为主视水质换水,池内的PH值应控制在7-8之间,溶解氧要达到4mg/l以上,水色应以保持较理想的黄绿色为主,透明度控制在20-40CM。
1.水温:蛤仔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当水温为5~35℃时,生长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长最快。 蛤仔的适温上限为43℃,当水温升至44℃时,死亡率达50%;当水温升至45℃时,则全部死亡;而当水温下
[学名]: Mactra sulcataria [资源名称]: 中国蛤蜊 [别名]: 飞蛤 [形态特征]: 中国蛤蜊贝壳略呈三角形,两壳对称,4厘米以上个体壳高为壳长的3/4,壳宽为壳长的1/2。壳顶略偏向前,外韧带不明显。壳面黄褐色,无放射肋,但由壳顶
[学名]: Mactra(Mactra) mera [资源名称]: 平蛤蜊 [外文名]: Radiate mactra [别名]: 大蛤蜊 [形态特征]: 壳呈三角卵圆形,较薄。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小月面和楯面均呈长楔形,外韧带小。壳面有棕黄色壳皮,顶部紫色,自
(一)蛤蜊养殖要抓补苗 播苗后要及时检查种苗分布情况,过密的要散开, 过疏或局部发生死亡的应补苗。 (二)蛤蜊养殖要抓移殖 小苗一般撒播的潮区较高,经6个月~7个月养殖后,个体增大,摄食量增加,抗敌害能力增强,应移养到较低潮区,加
蛤蜊雌雄异体,在生殖季节,雄体排出的精子随水流进入雌体的鳃水管,在那里与卵相遇而受精,随后孵化。 往后有区别:海水种类孵化为担轮幼虫,被雌体释放后发育为面盘幼虫,最终称为幼蛤蜊;淡水种类孵化为钩介幼虫,被雌体释放,随后附
文蛤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即在生长过程中除能借助其斧足移动外,还可以通过分泌明胶质带而随潮流移动。 移动发生的季节,主要是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