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李登海 视频来自:CCTV农广天地
大地之子--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李登海
大地之子——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人物推介活动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主办、CCTV《科技苑》栏目承办的电视品牌活动。
首届大地之子人物推介活动于2011年举办。
活动举办两年来,以其精良的节目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和公益性、不俗的收视业绩,在社会上形成了品牌效应,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3CCTV农业科技人物推介活动将结合今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现状及行业的实际特点,褒奖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物,展现他们创造的科学奇迹,传播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激励带动社会各界持续关心农业科技,支持农业科技,奉献农业科技。
“大地之子——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介活动”2014年5月15日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完成录制,将于2014年5月26日晚《科技苑》栏目播出。
2014年5月15日,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圆满完成“大地之子--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介活动”录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余欣荣,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毕美家出席了此次活动。
今年5月26日,世界种业大会在京召开。为表彰十大种业功勋人物,农业部安排由农影中心主办、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协办“大地之子—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介活动”。
在推介活动现场,十位功勋人物表现出来的“执著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中国种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水稻育种学家袁隆平院士讲述了他的“田园之美、农艺之乐”。袁隆平说他小时候参观一个园艺场,看到红红的果实,美丽的花朵,让他萌发了投身农业的梦想。学农之后[https://www.nczfj.com/],袁隆平看到农村贫穷,农业落后,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将自己所学的红薯专业转成了水稻专业。
油菜育种学家傅廷栋院士和蔬菜育种学家方智远院士,将一辈子的心血倾注在育种事业上。推介活动现场展示的傅廷栋60年的科研笔记,方智远收藏的1000多种世界各地的甘蓝品种,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执着坚守、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
水稻育种学家谢华安院士培育的水稻品种,棉花育种学家郭三堆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挽救了处在危机中的杂交水稻和中国棉花行业。
小麦育种学家程顺和院士培育的扬麦系列小麦品种,曾经四次成为长江中下游更换品种的主体品种;玉米育种学家程相文在50年间繁育了4个国审品种,9个省级品种。他们展现了不断突破自我的创新精神。
玉米育种学家李登海和著名种子企业家张海银都是我国种子企业化的先行者,他们开拓创新,为我国的种业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麦育种学家李振声“以兴趣始,以毅力终”为主题,讲述了他的科研育种经历,并号召老一辈的育种家要对青年育种工作者“传、帮、带”,鼓励年轻一代要接过接力棒,挑起我们国家民族种业的发展和种业强国梦想的重担。
来自安徽省阜阳市的种粮大户葛浩新带着今年的新麦穗来到晚会现场,感谢程顺和培育的小麦品种让他们增产增收。
活动现场,郭三堆代表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发出了“执著梦想、合作创新、奉献种业、强国富民”的中国种业精神倡议,为实现民族种业强国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副部长余欣荣为十位功勋人物颁发了证书。韩长赋部长在致词中号召:“全国农业战线的同志们,向种业功勋人物学习,学习他们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开拓进取,实现中国种业强国梦,学习他们坚持合作创新的精神,攻艰克难,创造种业新奇迹;学习他们敢于奉献种业的精神,无怨无悔为种业发展做出新贡献,学习他们服务强国富民的精神,胸怀农业发展,心系农民增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为表彰十位功勋人物的贡献,支持他们的事业,农业部决定奖励给每一位功勋人物一百万科研经费。
农业部相关司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农民日报社、中国种子协会、全国农技中心、科技发展中心、农干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北京市农科院以及河北、安徽、北京农民种植大户、基层代表应邀参加了此次推介活动。
杨洪基、严当当、苏扬、张煦超和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艺术团,通过歌曲、舞蹈和诗歌朗诵等形式,表达了对于十大功勋人物和育种工作者们深深的敬意。
《大地之子——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介活动》主题晚会将于5月26日晚18:05~19:30在中央电视台七套《科技苑》栏目时段播出。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
却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种。李登海27年没能在莱州家中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过春节,他一年育种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在国内,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两李之一
头衔
是全国人大第八、九届常委。现任《玉米科学》编委会副主任,中共第九届山东省委委员。
( 一)
1972年春,一向宁静的莱州西由镇后邓村突然热闹起来,街头巷尾,仨一群俩一伙,人们议论纷纷:“喂,听说了吗?李登海那小子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呢!”
“亩产1500斤?”一个年过半百的庄稼汉子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不可能,不可能!”头摇得像货郎鼓一般。
“李登海是晌觉还没睡醒,在说梦话吧!”又一位中年汉子使劲掖了掖露着棉花的的破棉袄,耸了耸肩头甩出一句挪揄的戏言。
其实,李登海非常清醒。
他1968年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割断了一个农村少年上大学的梦幻,来到养育他的家乡——后邓村。这里是地处莱州湾畔的平原地带,一直是粮食集中产区。由于多年来历史的积习和人为的原因,粮食产量很低。回乡后的李登海决心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低产的局面,从此与研究如何科学种田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年仅23岁的李登海担任了村里农科队的队长,他提出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引起了后邓村一片沸沸扬扬。年纪轻,没经验,咋干队长?他心里也打怵,然而,他更坚信一点,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只要肯钻研就能出道道。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登海走马上任、如何烧好这三把火呢?他想,年轻人要敢闯,但头脑更要冷静、步子更要稳当。搞科学种田可不能毛手毛脚瞎呼隆,得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的来。他和年轻伙伴们一商量,决定从抓三件事入手:一是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搞土壤分析,改革耕作制度;三是引进良种,进行高额丰产实验。刚开始搞实验,头三脚难踢,李登海带领一帮小青年重点搞了小麦、玉米、花生这三种农作物的管理栽培。经过在试验田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劳作,庄稼长势特好。第二年,后邓的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李登海农科队丰产田里的玉米一举突破了千斤关。村里那些对他们斜眼看待的人开始改变看法:“李登海这帮小青年,还真有点门,行,有出息”。青年人听了这些话,心里真是甜滋滋的,犹如三伏天吃了根冰棍,痛快极了。
奇怪!“大粒的打不过小粒的”,玉米的产量还低于小麦?李登海从这一现象中玉米生产的潜力。不行,非要下功夫攻攻玉米高产这一关。一定得想法搞点好种子,让玉米亩产超过1500斤!科技队的年轻人对李登海的这一看法个个赞同。可是他们四处奔波、四周八县跑了个遍,也没找着个能打1500斤玉米种。不过,他们却到了一个信息:省内外许多科研部门,都在为培育亩产1500斤的玉米的新良种而刻苦攻关,只是不知道那年那月才能问世。谁都知道,没有高产种,难打高产粮。这可怎么办?李登海找到了伙伴们:“咱们也加入这个争夺培育亩产1500斤玉米的新良种的冠军赛,怎么样?”大伙一听,脑袋摇得像个货郎鼓:“全国那么些大学问人都一时半晌啃不下这难啃的骨头,咱这些土包子能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这个坚定信念,再拿出苦学苦钻的劲头来,说不定就真的能搞出点名堂”。李登海想试一试。
(二)
培育亩产1500斤玉米的新品种,李登海早已思忖百遍:搞这项工程不用说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就是基本知识也十分贫乏,特别是基础理论方面,更是欠缺的多。可是,牛肉包子哪有从天上掉的,人要干一番事业,不付出艰辛努力,唾手而得的好事是不会有的。
“我这个人道道不多,就是有点犟脾气。什么事一旦让我看准了,迷上了,就非迷到底不可,不迷出个道道来是不肯罢休的”。
培育玉米新品种,李登海的这股迷劲又上来了。
缺乏基础理论怎么办?
学嘛!来他个面壁三年,苦读苦钻。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向书本学习,向内行人学习,向实践学习,迅速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为突破玉米1500斤的大关打好基础。
他除了借阅大量的有关书籍外,还购买和订阅了十多种有关玉米的育种和栽培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坚持见缝插针,分秒必争的读。他经常把书刊装在口袋里,工前工后,田间地头,哪怕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也要翻开看上几眼。有时学得入了迷,走路也在思考,有熟人喊,他都听不见。晚上,点着煤油灯,学到深夜下两点是常有的事。连着熬夜的时间长了,一天夜里他竟搂着书睡着了。睡梦中将忘记熄灭的煤油灯碰倒,枕头、被子都着了火,差点引起一场火灾。惹得老母亲埋怨了好几天。由于不分白天黑夜的啃书本,身体消瘦了,眼里也常挂着血丝,母亲很是心疼。李登海为了不让母亲牵挂,就熄了煤油灯,用手电筒照着在被窝里学。几年间,他学完了《遗传育种》和《土壤肥料》等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实验记录,整理了二十多项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实验材料,终于打开了农业基础理论的大门。
要想出道道,拜师很重要。李登海在啃书本的过程中,还向一切内行的人求教。经常登门拜访老农;骑着自行车到一些有功底的农科队长家里拜师;逢到专家们来本地讲课时,他不光千方百计的争取听课,有时还把他们请到家里来教。1974年,李登海终于得到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
(三)
1974年5月,李登海和伙伴们一起托着沉甸甸的二十粒种子,一粒一粒的播到试验田里,从此,李登海正式开始了培育高产玉米新品种的攻关战。
这二十粒种子,是莱阳农学院的刘恩训副教授亲手送给李登海的,来自美国的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这是我保存的引进种子。去年种植时,表现抗病性强,对大小叶斑病基本免疫,丰产性状也好。你回去试试,可能有希望”。李登海真是如获至宝,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用全部心血来培育它,用汗水浇灌它,尽快分离出理想的自交系,组配出高产玉米良种来!
李登海把这二十粒“XL80”播进地里后,从小苗出土到收获的一百二十多天里,浇水、施肥、中耕、除虫、授粉、套袋、观察、记录,几乎天天都要蹲在育种田里,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爱人张永惠是李登海育种的得力助手,也是一样的忙,家务事只有推给老母亲承担。有时家里水缸干了,老母亲只好提着壶,一壶一壶的往家里提。
在搞了四千多个组合,考察记录了五十多万个数据后,终于从这二十粒“XL80”种子里,分离选育出“掖107”这个比较理想的自交系。并且在不断分离的“XL80”系统里,开始出现了高配合力和高产的株系。
1977年,李登海带领大伙建立了土温室,进行拖期播种和同早熟自交系侧交的实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为进一步解决雌雄脱节和生育期过长的问题,摸出了点门道。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玉米快要成熟的一天夜里,土温室里钻进了一群老鼠,一夜之间,把套袋自交和杂交的玉米粒全部啃了个光。面对老鼠啃坏的玉米粒,李登海心痛的扑打扑打直落眼泪。
(四)
海南岛风景秀丽,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南部的崖县、陵县、乐东三县(市)是闻名全国的冬季繁育种基地。一般说来,一种农作物在一个地方一年只能进行一个育种周期,如果每年都能到海南进行一次加代繁育,不仅可使一个新品种早日在生产中发挥效益,对科研工作来说,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也就是相对延长了育种工作者的年限。
1978年的秋天,李登海的育种就剩下最后一关了。眼看一个高产良种就要诞生,心里能不急嘛?为了加快育种步伐,及早实验成功,他决定到海南岛去加代育种。
海南属高温高湿的亚热带气候。李登海和他的伙伴们生活在高达三十几度的山沟里,象闷在蒸笼里一样难熬。吃的蔬菜是从家乡带去的干萝卜干;住在四面无挡墙的草棚子里,处在蚊子、小咬和毒蛇的包围之中,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并且还要观察记录几百个数据。除虫、锄草、田间管理,哪一样都比家乡的“三夏”还要忙,还要苦。收获时,男同志都只穿一条三角裤头,杀一趟玉米就得跳进山沟的水塘里洗一个澡然后再干。黎族群众燃起的阵阵鞭炮声告诉他们春节到了。可是他们为了育种,强压下自己的思乡之情。特别是一看到“掖107”同“黄早4”杂交的玉米苗越长越壮时,心里就光有高兴了。最后终于收到了“掖107*黄早4”(即“掖单2号”)的种子七斤二两。第二年把它种在后邓的土地上,第一次突破了一千五百斤的大关!
(五)
李登海成功了!
李登海的第一个育种目标实现了!
李登海历经十七年的艰辛攻关,在海南岛和家乡的土地上,先后培育“掖单2号”、“掖单8号”、“掖单6号”等高产玉米良种,其中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亩产高达903.6公斤,创我国春玉米亩产最高记录。目前这一品种已推广到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增产42.4亿公斤粮食。一九八六年,李登海培育的“8112*80104”夏玉米新组合,又以亩产962.1公斤优良品性再创我国夏玉米丰产记录。1988年六月十四日,他在一块亩产小麦380公斤的地块上,直播了“340*479”玉米新组合,密度为5394株,在生产过程中,虽然前期偏旱,中期遭受严重风灾,灌浆后期气温偏低,但仍夺得了亩产逾千公斤的我国夏玉米最高产量。专家们鉴定,这个夏玉米新组合为大穗型品种,优质、抗病、抗倒,适宜密植,对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有重要的意义的,为我国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2]
3主要事迹
农民发明家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这顶桂冠最能准确彰显他的本色,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登海9号玉米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掖单13号”还增产11.4%。经国家审定,适宜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区种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累计生产销售登海9号5624.08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874.69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1.40亿公斤,累计新增社会效益11.4亿元,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登海9号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
成就和贡献
李登海2005年创办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9项植物新品种权。2002年以来又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以来又获得烟台市、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2008年分别获得农业部第二届中华英才奖和第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1988年开始,向全国育种单位无偿发放自育紧凑型优良玉米自交系26个,推动了中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1996年成立李登海青年科技基金,发放奖金10万元。2000年资助开展“登海杯”莱州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迄今已进行了8届。2007年捐赠莱州市慈善总会现金20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为支持四川灾后重建,捐赠现金130万元和价值180万元的玉米良种。
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至今。他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1项,其中“高产玉米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全国设立了28个育种中心和实验站,建成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亿元。他是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3]
4社会兼职
编辑
1992至1995年,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成员;
1996年7月至今,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
1997年1月至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7年至今,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6年至今山东农大教授、四川农大、莱阳农学院兼职教授;
1997年至今,河南农大硕士研究生副导师;
中国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现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每日农经]马蜂窝里巧赚钱(上)(20130912) 他骁勇善战,是天生的杀手。 蜂农:两分钟可以吃一只虫子。 它嗜肉成性,同类都不放过。 蜂农:害虫都活不了。 它闪电出击,给入侵者致命一击。 蜂农:只要靠近蜂巢,它就会.
宠物店里售羊驼 18日,网友“@然然jaejaecat”爆料称,在沙坪坝某宠物店内,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还有男模合影,关键是还有草泥马啊!”网友也在微博上“附”上一组9张拼图的宠物店内的现场.
[每日农经]一亩葡萄可卖出三十万元(20140619): 联系方式:云南蒙自 13887360883 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刘畅这次到这采访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还获得了一条令她振奋的信息,她听说当地有人种葡萄一亩地一年赚了30万元。.
[每日农经]端午特供(1)湖北蕲春:小艾草 年产值十亿元(20140528): 孙志鹏:这里是湖北省蕲春县,古称蕲州,这可是医圣李时珍的故乡。眼下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人们都在忙着包粽子买粽子,准备雄黄酒。哎?您说这当年李时珍在.
猕猴桃果实肉肥汁多,清香鲜美,甜酸宜人,耐贮藏,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本篇文章主要从猕猴桃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要求、建园和猕猴桃栽植管理技术以及适时收售等5个方面来阐述泥猴桃的生产管理技术。 一、猕猴桃生长习.
[致富经]裸婚小伙的千万富翁之旅(20141204)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大城市的夜晚依然车水马龙,但申浩清楚这样的繁华并不属于自己,同样不属于自己的还有那些万家灯火的温暖。努力干活,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一.
人工养殖蝎子已被证实是一个农村创业的好项目,很多人都靠养蝎赚了钱,同时也有很多农民朋友想加入到养蝎队伍中去,不过,对于生手来说,首先要了解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知道蝎子吃什么!现在农村致富经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蝎子的.
[致富经]几百万存款密码被篡改以后(20150527)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王雪莲跑市场签合同,老公负责工程进度,双剑合璧,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夫妻俩成为诸城市让人羡慕的“黄金搭档”。6年时间.
[每日农经]不爱钻泥 大个子泥鳅随时能卖(20140418)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量蛋白质高而脂肪较低,既是美味,又是大众食品,素有“天上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的美誉。 泥鳅大家.
通过分析露地西红柿的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防治等一整套管理技术,希冀对当地露地西红柿生产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番茄因其富含维生素、番茄红素、碳水化合物等,营养丰富,具有美容、防衰老之功效,深受广大市民.